陶藝家林錦鐘老師自曜變天目碗的研究告一段落後,立志整理整個釉藥的色系。自古迄今,在陶藝作品上能呈現出的色彩,非常多樣而複雜,看似千變萬化,了無頭緒可循,卻有其必須遵行的軌跡。林老師在其上千次以上柴燒窯的燒陶過程中,透過不斷的觀察、記錄、比對、分析、重複印証,而累積豐富的色彩變化經驗。對於釉藥各種不同的配比,在窯爐高溫(11OO一13OO度)的催化下,經由各種元素參與的氧化還原的反應中,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顏色,有了深入的了解與掌握。預計每一種釉藥色系,花上三年的時間,做個系統性的釐清,能讓後人不再對釉藥色系,有望洋興歎之憾!銅釉色系就是近幾年,林老師首要研究的對象。
金屬元素銅一一在化學週期表上,屬於過渡金屬,熔點1O84.62度。在釉藥應用上,是一種發色劑。其顏色的呈現,從青綠到紅,如再參雜上一些不同的金屬元素,其色彩的變化,就顯得更加的廣泛。在自然界中的礦物銅,普遍以氧化物的狀態存在。如氧化銅(黑色)、碳酸銅(藍綠色)、磷酸銅(藍白色)等。在燒窯過程中,仍維持在氧化物狀態的銅,偏於青綠色,而燒至高溫使銅呈現還原狀態時,就出現紅色。從氧化物狀態的銅燒至還原狀態的銅,約需一千二百度的高溫。歷史上窯爐的溫度演進,是由低溫燒、中溫燒,漸漸提昇至高溫燒。這也是為何銅紅的出現,需至北宋時期才能逐漸普及的原因。
林錦鐘老師又具備另一項專長,他是一位窯爐結構的設計組建專家。在其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柴燒窯爐(八種以上),都是他視需要而親手組建。窯爐是一件核心而必備的研究工具,透過對此工具的深刻理解與完全掌握,令其研究,得心應手。不同結構的窯體一一直燄式、橫燄式、半倒𦦨式、倒燄式⋯⋯,有不同的升溫方式,火焰流動的過程也不同。火焰停留在窯室的時間差異,空氣的含量多寡,造成不同的氣體氛圍。當空氣充足,柴火透過氧的助燃,明亮澄徹(氧化焰)完全燃燒,升溫平順,一般稱為氧化燒。而當空氣不足,依比例差異,柴火從橘紅至暗紅(還原焰),不完全燃燒,升溫遲滯,一般稱還原燒。不同的燒法,不同的元素組合反應,呈現不同的顔色變化。清淡明亮,以氧化燒為主;深重暗濁,以還原燒為主。燒上千度高溫時,釉層出現熔融狀態,各種成分的化學鍵結,逐漸被拉開,重啓化合物間彼此的氧化還原反應。以銅釉為例:
Mg十CuO(黑)=>Cu(紅)十MgO(白)
C 十CuO(黑)=>Cu(紅)十CO
CO十CuO(黑)=>Cu(紅)十CO2
鎂碳的氧化活性皆大於銅,所以將氧化銅還原成銅。
林錦鐘老師銅釉研究,將邁入第三年。以其豐富的燒陶經驗,分享其研究的成品,響宴大家的眼目和心靈。在作品顏色的呈現上,繽紛多彩、雅拙古趣,很難想像都是來自同一種釉藥的變化,而以不同的燒法所呈現。這也是林錦鐘老師將此次月曆的主題,命名為千彩的原因!祈盼大家細細品味,層層欣賞,才能了知每一件作品,皆是得來不易、辛苦焠煉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