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

火焰中的星空 Starry Sky in the Flame  2020/03/10

921大地震,房子垮,地斷裂,人傷亡。不得不讓人意識到自然界是這般地無常。人活著他的價值到底在那裡? 埔里 是嚴重災區,重建一年後,陶藝家林錦鐘立了一個願「最起碼這一輩子,應該完成一件自己最想要做的事」。他選擇了研究中國宋朝曜變天目茶碗的成因,因為八百年來,沒人能理解,茶碗內油滴斑點的周圍,為何會有如彩虹一般的顏色。國際間認為難度最高,八百年來的謎,林錦鐘老師本想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完成,沒想到只投入十二年的歲月,就將謎底揭開了。其間研究的過程,充滿了故事與傳奇,讓人感動落淚、吁噓悲歎,也讓人對於人性的光輝,充滿了崇敬。 柴燒研究,簡單講就是不斷地燒錢。為了繼續做研究,拿地貸款借錢,僅夠二年的花用;清境 農場 為人作壁爐,賺的錢不到一年就用光了。研究費用每年都得花上百萬,眼看即將斷炊,沒錢只能發牢騷。有天好朋友大印,帶朋友來家中聊天。牢騷話聽久了就說:「你繼續做,錢的事情我來處理。」從此出現好幾位這樣的朋友:每個月都會支付研究費用。幾年來從來不聞不問也不看,到底在做什麼?只是不間斷地支付著錢。他們的觀念是,把它當作一件事,大家一起來完成。 林老師在十二年內,燒了大大小小柴燒窯四百多窯。每一窯基本上燒3至5天。當窯溫升至千度時,升溫變得緩慢,投柴頻率縮小至2、3分鐘一次。此時生活的各種層面,都受到侷限,甚而連扒一口飯,都得在窯爐旁。這種必須寸步不離的柴燒法,如沒過人的體力、耐力與毅力,再加上一股對研究的狂熱,是很容易任意找個理由就宣佈放棄了!但林老師一本初衷,堅持一根木柴一根木柴不斷地丟。前幾年二百多窯時,幾乎都不清楚變化的狀況,最後透過一次次的記錄資料比對,才漸漸積累出個效果來。 2006年起,將研究整理的資料,逐月投稿到陶藝雜誌,遂有日後三本書的發行:〈柴燒曜變天目密碼〉、〈陶藝窯爐學〉、〈釉藥系統研究〉。在書中記錄著研究資料和釉藥配方,留給下一代有個入門,繼續做研究。 2015年5月十月影視有限公司老闆符昌峰導演透過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聯絡上林老師,表明意願想將曜變天目研究的過程,拍成記錄片。平常林老師忙著不斷燒窯研究,深居簡出,很少交際應酬。偶而三五好友過門聊天、放鬆自己,分享最近的心得。居然有導演想拍記錄片!到底發生什麼事,讓人覺得好詫異!7月正式開拍,拍攝團隊一行人進駐埔里 。這位伯樂怎會認出隱藏在山城的這匹千里馬?原來有意拍攝天目碗,源頭在大陸,當然往大陸尋找。沒想到符導的好友説:曜變天目碗真正的研究在台灣。回台後,符導到處走訪探查,在坊間並沒看到好的天目作品。失望之餘到書局翻書,卻翻到這本〈柴燒曜變天目密碼〉正是他要找的寶貝!拍攝期間二人一見如故,無所不談。符導真問,林老師實答。提問愈來愈深入:上釉的方式、擺放的位置、溫度升到幾度、持溫多久、為何這個碗這樣而旁邊這碗卻那樣?為何溫差20度即有差別?只要符導敢問,林老師都毫無保留據實回答,絕不藏私。尤其鏡頭錄音鉅細靡遺,緊跟在身旁。有人就開玩笑說:這樣毫無保留的公開研究內容,不怕角色被人取代嗎?林老師說:有次好友聊天,説人到五六十歲後,都累積某些專業的經驗,死後帶不走,唯一可做的就是傳承給下一代有緣之人。如要教徒弟,我親自帶在身邊教他燒,花很長的時間也不見得能夠燒出作品來。專業的經驗是靠實作累積來的,照書本所寫的去燒,也沒辦法燒出那種專業的味道。柴燒入門容易,出師難。有記錄片資料,做個入門,有心人還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。 2018年7月紀錄片拍攝完成,前後歷經三年。其間動用了多少人力、資源、經費、時間。在這種時代願意做文化傳承記錄工作的人,都是對生命有愛而願意無私給出去的人,都帶有一股不怕難的儍勁。試映片看過後,內心仍然感動莫名!難道這就是人活着真正的意義所在。 文/郭基發 「火焰中的星空」影片連結,https://vimeo.com/213198774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陶藝家林錦鐘在柴燒時不斷彎身投柴。(符號文化提供) 火焰中的星空專訪: 上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lWYhxhzUf0 下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oi4sI_D9hE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紀錄片「火焰中的星空」電影欣賞會 107/9/26台中首映場,現場座無虛席,感動人心。林錦鐘老師,為了研究出柴燒天目的變化,日以繼夜守著那一爐火,隨時掌握溫度加以紀錄,終於!宋朝至今八百年的曜變天目的密碼解開了,林老師會後表示,他覺得這件事情是他上輩子未完成的,今日得以解密,完成自己累世的心願,讓失傳幾百年的工藝可以延續,讓那爐火繼續熾熱著...! 范安妮 感恩&祝福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理事長范安妮(左三)與林錦鐘老師(左四)、本片導演符昌峰(右三),陳正勲導演(左一)、華巍藝術新聞總監賴慕芬(左二)、亞洲電影學院執行長文蓓蓓(右二)、亞洲研究院發展委員蕭順基(右一)。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亞洲研究院學會